-
从“追星”到“追城”:演唱会背后,关于城市软实力的隐秘较量
最后更新: 2025-08-07 18:45:57【文/观察者网 王勇 编辑/赵乾坤】
近年来,明星演唱会已成为中国各大城市促进旅游的关键举措,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演唱会经济的热潮不断升温,已然成为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有外媒报道称,每一场明星演唱会都为数以万计的歌迷提供了探索当地文化和为城市旅游经济做出贡献的机会,人们参观当地景点、品尝当地美食、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明星演唱会为中国的城市旅游与经济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
跨城追星,当"奔赴一座城"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刚需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明星演唱会经济”呈爆发式增长,周杰伦、五月天、林俊杰、任贤齐、孙燕姿、刀郎、凤凰传奇等陆续在各地开启个人演唱会,巨大的明星效应在受众群体中迅速形成“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的旅行新热潮。
8月2日—3日,刀郎演唱会在湖北宜昌奥体中心连续举办两场,据统计,两场演唱会吸引观众约1.6万人,开票前,相关售票平台标记“想看”的人数突破8万。官方数据显示,宜昌今年共举办了12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累计拉动城市文旅消费50亿元。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日前在谈到2025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情况时表示,文娱旅游消费热度不减,演出市场持续红火,上半年全国演唱会票房同比增长约四成。
除了演出票房收入外,明星演唱会衍生出涵盖住宿、餐饮、交通、旅游、购物、娱乐等多个领域的一系列消费需求。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活动,明星演唱会已成为各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被人们形象地誉为“行走的GDP”。
根据携程提供给观察者网的数据,今年4月25日,周杰伦在南宁举行演唱会期间,带动当地酒店预订量增幅约66.8%,为当地三个月内最高值,仅次于元旦及五一假期;7月25日,五月天在北京鸟巢体育馆举行演唱会期间,体育馆周边酒店预订量激增241%;2025-08-07至28日,刘德华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行演唱会期间,带动周边酒店预订量增幅约80%。
去哪儿网提供给观察者网的数据显示,仅今年3月,刀郎武汉演唱会带动武汉体育中心周边酒店预订环比增长4倍,地铁沿线的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两成;凤凰传奇苏州演唱会带动苏州工业园区跻身当地热门预订商圈TOP3;周杰伦三亚演唱会的岛外观众占比达到82%。针对非一线城市,演唱会经济带动效益更加明显,辐射面积不再局限于场馆周边酒店、餐饮,而是蔓延至整个城市范围内。
“演唱会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还在城市品牌塑造与形象传播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凭借明星艺人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特性,成功的演唱会项目能够显著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进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消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万超对观察者网表示。
郭万超说,通过演唱会等文化活动带动旅游,已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虽然不是全新的概念,但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其作用日益凸显。明星自带流量,能够吸引大量粉丝和观众,从而带动城市旅游、住宿、餐饮等相关消费。此外,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这也体现了演唱会拉动文旅的经济价值。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旅专委会名誉会长王彧对观察者网表示,明星演唱会是一种人群高密度的文化消费活动,具有强大的人群聚集效应和跨地域吸引力。“演唱会能成为城市旅游关键举措的原因在于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形成显著的客流消费;此外,作为文化IP,明星演唱会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形象,形成长期的品牌效应。因此,这种‘以演带游’的模式对促进城市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明星开嗓,城市躺赚?各地还差“几板斧”?
自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以来,北京、山东、湖北、广东、浙江、江苏、重庆、四川等地相继出台支持演唱会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建立健全演唱会保障机制,加强演唱会的保障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包括明星演唱会在内的演出、赛事等作为一种高规格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了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同时,网络媒体的裂变营销效应,让此类演出活动的影响力迅速扩散,吸引了更多人前往现场。那么作为举办城市,各地应如何打好“明星演唱会经济”这张牌?
“各种演出、赛事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是体现城市文化魅力的好时机。”王彧说,当地应将城市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演出设计,如舞美、服装、曲目安排等;同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出场馆和周边空间,形成独特的文化地标;另外,结合本地文化传统,开发主题性的文旅产品和体验项目,通过明星的影响力和粉丝的传播力,将城市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大数据中心主任钟栎娜对观察者网表示,构建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是各种演出、赛事活动成功举办的关键,通过财政激励、税收优惠、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措施,能够推动演唱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城市对优质演艺资源的吸引力。
“此外,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禀赋,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演唱会+旅游’融合产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演艺的有机结合。同时利用各种媒体渠道进行线下和线上推广,并设计各个阶段的互动玩法和吸引点,让观众广泛参与。”钟栎娜说。
郭万超表示,当前,文旅产业被赋予更多责任和期望,作为深受欢迎的明星演唱会,不仅迅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会被视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要想打好‘明星演唱会经济’这张牌,各地必须完善大型营业性活动综合服务保障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同时在场馆服务、接待能力等方面提质增效。另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文旅+百业’的综合带动效能等,只有树立良好的口碑才能夯实‘一场演出带火一座城’的裂变效应基础。”
“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通过明星演唱会成功促进了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包括成都通过举办大型演唱会打造‘音乐之都’品牌、西安结合历史文化特色举办多场主题演唱会、杭州利用演唱会推广江南文化等。”王彧说,“这些城市之所以让‘一场演出带火一座城’,就是因为前期政府政策支持和统筹规划比较到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赢得了歌迷、游客的赞赏,再加上有效的整合营销和品牌传播以及本地文化特色的融入,从而建立起可持续的演唱会经济运营机制。”
顶流过境后,城市如何避免“演出后遗症”?
奔赴一场演唱会,解锁一座城的精彩。演唱会与城市的完美合作弹奏出文旅融合的动人交响。从视听盛宴到全域消费,演唱会经济已成为激活文旅消费升级的新密码。
尽管明星演唱会经济为城市文旅消费带来巨大潜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由于明星演唱会带来的游客过于集中,对城市的旅游集散接待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同时,作为 “集中消费”的一种类型,如何摆脱演唱会经济“昙花一现”的热闹也是摆在各个城市发展决策者面前的一道课题。
王彧表示,各地举办明星演唱会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安保压力、交通拥堵、环境承载、服务质量等。“所以,举办城市应事前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安排各项保障工作;提前进行交通疏导规划,增加临时交通工具,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安全保护措施,提升服务人员专业素养;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应急预案和风险管控体系,合理控制演出规模和频次等。”
钟栎娜指出,尽管演唱会经济已成为城市文旅消费的新引擎,但其带来的消费拉动效应往往较为短暂且难以持续。许多城市和商家过度依赖演唱会带来的短期客流,却忽视了自身产品创新和营销力的提升。一旦演唱会热度消退,消费拉动效应便会迅速减弱。
她建议,从企业层面来看,酒店、餐饮等行业应抓住演唱会带来的流量机遇,积极提升自身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例如,酒店可以推出特色住宿套餐,餐饮企业可以结合当地特色美食打造定制化菜单。同时,企业应加强自身营销能力,通过社交媒体、线上线下活动等多种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企业还可以与演出商合作,推出演唱会门票与旅游、住宿等的组合套餐,增加消费附加值。围绕演唱会打造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如举办粉丝见面会、主题派对等,增强粉丝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一些业内企业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AR/VR技术,提升演出的视觉效果和互动性,从而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王彧认为,“‘看完就走’确实是演唱会经济面临的挑战之一。将演唱会经济的流量转化为留量需要当地政府在演唱会举办前做好规划设计,如设计多元化的文旅线路,将演唱会与城市其他景点联动,或通过数字化手段延续游客与城市的连接,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并建立粉丝社群和长期互动机制等。”
“演唱会经济因其融合性强、带动效应明显,成为各地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但演唱会具有明显的短期效应,我认为各地可以通过多次举办、结合城市特色文旅资源以及打造、强化自身‘演唱会之都’的概念,形成持续的吸引力。”郭万超认为,“各地还应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降低演唱会举办成本,以便吸引更多演出团体。”
“此外,将演唱会与当地文旅资源深度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IP。此前成都曾推出‘持票根亲友同享优惠’活动从而延长了消费链条。同时,各地可邀请明星推荐打卡线路、同款美食等,增加游客对城市的兴趣。”郭万超说。
“目前,针对演唱会经济外溢效应,很多城市存在‘重短期流量、轻长期运营’的问题,主要表现就是缺乏系统性规划、IP开发深度不够、后续运营跟进不足等。”王彧表示,“我认为应该建立长期的IP运营体系,注重品质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其实,除了门票收入,演唱会衍生的文旅IP开发潜力巨大,包括明星同款产品、限定周边、主题路线设计、网红打卡点等。”
“只有让歌迷、游客在享受演出后,还能感受城市的独特魅力时,才有可能把他们的热情转化为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才能让‘行走的GDP’走得更远,实现‘曲终人不散’的效果。”王彧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王勇 
-
新车看点丨大空间+油电同智,全新大众揽境入局大尺寸家用SUV之争
2025-08-07 17:41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首搭量产半固态电池,全新MG4剑指比亚迪海豚
2025-08-07 17:27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特朗普一通操作,美国造车新势力坐不住了
2025-08-07 16:59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出行观|警惕“胸口碎大石”式的表演型营销
2025-08-07 20:05 观出行 洞察/视频 -
上半年销量创4年新高,丰田计划年产量增至1000万辆
2025-08-07 16:50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转型压力上升, 塔塔汽车首席财务官将任捷豹路虎CEO
2025-08-07 16:33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传奇瑞要求周末不再开会,尹同跃:过去非常不人性化,深表歉意
2025-08-07 16:19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重塑游客与世界的互动方式,AI能否胜任?
2025-08-07 14:56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印尼游客“扎堆”漠河避暑,中国旅行已成国际“顶流”
2025-08-07 14:31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回应用户需求,理想i8重大调整:仅提供一个配置,标配即顶配
2025-08-07 12:37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日企重大转折点”,丰田将在泰国采购中国零部件
2025-08-07 10:45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乐道L90,诠释中国大六座家用电动SUV产品公式
2025-08-07 10:38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新车看点|比亚迪海狮06正式上市,售价13.98万—16.38万
2025-08-07 10:17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判了!特斯拉承担三分之一责任
2025-08-07 17:57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欧洲法院裁定:大众应对使用排放作弊软件负责
2025-08-07 17:26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全球75%受访旅客选择生态旅游,香港如何接招?
2025-08-07 16:36 观出行 出行·纪录 -
安全疑云重挫“微笑之国”,“或无法实现外国游客到访目标”
2025-08-07 15:54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中国汽研、理想汽车发布声明
2025-08-07 12:12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东风成立奕派科技,整合奕派、风神、纳米三大品牌
2025-08-07 11:10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上汽智己首次推出增程技术车型,纯电续航超过450公里
2025-08-07 16:13 观出行 产业新闻
相关推荐 -
“莫迪访华聊这些”,中印关系进一步解冻? 评论 127卢拉:我要给中印打电话,金砖联手应对特朗普 评论 194这项天才工程师量产计划,已经执行10年了 评论 117中国霸榜开源AI,美业界掀起“团战” 评论 49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