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倬云:何为中国?
编者按:据澎湃新闻8月4日消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先生早年以研究上古史闻名,晚年则着眼于大历史,年逾九旬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不断地推出新作。其93岁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被问及毕生有何遗憾时,沉默后哽咽回答“‘但悲不见九州同’……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提及抗战牺牲的军民,称“不能忘,忘不了”。
《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李菁曾对其进行过长篇采访,并将访谈收录于新书《历史的钟摆》中。观察者网节选刊载“何为中国”部分,以示缅怀。
【文/ 李菁】
问:您在《说中国》这本书里讨论了“历史”与“文化”中国的变动,提到“中国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自我矛盾的名称”,怎么理解这个矛盾?是指它认同的基础、血缘和文化上的这些纠缠?它的历史是同一共同体的连续,还是各种不同族群的融汇?如果说这部书是对“华夏或中国”历史形成的自我审查,那么华夏与中国的联系是什么?
答:“中国”二字,原本是地理名词,但慢慢地变成一个以政治意义为主的“天下国家”。它维持在这一块东亚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不断地演变,又不断地累积,终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集团。这样的文化累积特性,一方面是东亚地区这一大块土地上曾经历过的特有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东亚的地形地貌,它也是这一整块土地处处密切相关、彼此依附而成的特殊过程。于是,中国“天下”的观念既是凝固这庞大人口的理念,也是因此内敛而又外拒,形成中国长期以“天下”自居的自我设限,终于在真正“进入世界”的阶段,处处发生自我调适的困难。
但“中国”因为集团太大,时间维持很久,所以更重要的一点是,它有中国文化最后的根,那是理论上的根,也是存在的根,更是一个“至高原则”,就是儒家“天人之际”的“道”:“道”就是天道、人道合在一起。
如何是应有之事,如何是应做之事——这一命题,其实是“自我期许的命令”;同时也可能是“自我设限的命令”。有如此“命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乃是“天命”——是中国人,就不能避免自我认同。而在上述“自我设限”方面,我们对于接受外来的影响,也就不免迟疑甚至抗拒。
中国历史上,每一代都有一些人在中国面临改变时思考:何去何从?必须找到一套新的解释。到了唐朝,“中国”的含义就与汉朝大不一样了;及至宋朝,“中国”就发展出“理学”的意义;而到了明朝,“理学”上的意义转变为“心学”。这一转变,从外设的规矩,转变成内敛的陶冶。这终于使中国人在面临另外一套思考方式的西洋文化冲击时,既无法接受别处来的外设规矩,又不能将“自我设限”的心志与西方“预设”的神恩彼此调协。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始终无法解决整盘接受和自我调节之间的困境。
直到两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才真正认真地思考过去的东西。我们开始知道,要拣选西方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西方因其特定的发展、演化而发展出来的观念、制度、规则,使得他们可以言之成理;我们则应该因应自身现状,“慎思而明辨,择其善者而从之”。至少我这一辈子的工作,就是希望让这一融合的过程更合理、更完整;而且考虑到接受新东西,要考虑将其“镶嵌”在何处——我用的是“镶嵌”一词,这是我自己的立场。
许倬云 资料图
问: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大一统的共同体,发展了几千年,为什么现在面临那么多各种挑战,一直没有崩坏,也没有分解,背后核心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国历史上面临的外部挑战,一个是饥饿,另一个是侵略。农业是自生自长的事情,农业好的时候,凭两只手就能养活全家。以农为本的中国,在汉代以后已经平稳地发展出“精耕细作”的农业。因此,只要田亩足够,在安定的局面下,就可以做到以足够的劳动力,养活足够的人口。
作为农业国家的中国,如果有问题,一则天灾,一则人祸。前者不会永远发生,也不会全面而持久地发生。因此,中国的农业,只要没有重税、没有重租,且劳动人口不减少,那么这种农业秩序基本可以长期维持稳定。
“人祸”可以分成两种:一则是国内秩序失衡,政府的管理制度失效,于是农家无法有安定的日子维持正常的生产;另一则是外敌侵犯。
过去的外敌主要是北方和东北方向的游牧民族——他们居住在气候比较寒冷或干燥的草原地带,牧养经济生产力并不稳定,遭逢天灾——长期寒冷或干燥,会逼迫他们向南侵犯,寻找更好的牧场。北族南犯中原,铁蹄进入阡陌纵横的农地,难以驰骋。而且中国可以不断地向侧面或南方撤退,维持长期的抵抗。北族通常无法熬过这样的“消耗战”,终于被中国消灭或同化。
这种外族侵犯的个例,可以长期不断地出现。因为邻近中国的外族先企图进入中原,更远方的邻居便一群群地跟随前面的“开路先锋”,尝试牧马中原。于是,这种灾害——例如“永嘉之乱”时期,可以持续三四百年之久。另一种形态是从契丹以至于蒙古,接下来是女真满族——这种长期一波一波地侵扰中国,胡汉之间不断地更换角色、互相进退。如此后果,就是汉人政权和胡人政权轮流占有中国,甚至建立“二元体制”:北族以北方当作自己的“老地盘”,以草原方式继续经营,也作为其维持中国的后援;而在汉地,则收取钱粮,维持汉地“中国式”的朝代。
所以,“中国”这一含义不断地变化:从现在的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总生产力数倍于黄河流域;进而扩到沿海地区——虽然那片区域较小,可是进一步扩大到西南,力量就大了。上述制度,以满洲政权维持最长期而稳定的“二元体制”。因此,“中国”的内涵也就在其制度之下,潜移默化地转变成现代国家(而非完全汉人)的基础。可是,清代始终只能做到“前现代”的体制,这种牵绊永远不能将其转变成现代式的国家体制。
如前所述,还有一种形态的朝代更换是由于农民起义。农民平常安居乐业,假如政治环境良好,即使有天灾或者疾疫,只要政府功能正常,通常可以赈灾或移民的方式解决这一困难,而不至于颠覆政权,更不会颠覆“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农民起义会造成大规模的变乱,甚至改朝换代。其基本的原因,乃是政府本身的管理机制——制度老化,或者某一阶级的垄断权力——导致其不能应对民困、做出适当的补救和济助。最后,农民起义的风暴会颠覆通盘的秩序,建立新的政权——却未必建立新制度。于是,朝代名称改了,国家名称换了,旧毛病却没有革除,换汤未换药,那就成了长期的痼疾。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种长期无法革新的困难。
- 原标题:许倬云:何为中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抗战史上的今天:8月3日
2025-08-05 19:4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8月2日
2025-08-05 22:21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8月1日
2025-08-05 19:5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31日
2025-08-05 17:29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30日
2025-08-05 17:23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9日
2025-08-05 17:13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8日
2025-08-05 17:4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7日
2025-08-05 19:02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6日
2025-08-05 22:5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5日
2025-08-05 22:41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4日
2025-08-05 17:5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3日
2025-08-05 03:20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2日
2025-08-05 22:32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1日
2025-08-05 21:5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0日
2025-08-05 22:2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19日
2025-08-05 22:3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18日
2025-08-05 22:56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17日
2025-08-05 22:2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16日
2025-08-05 21:53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15日
2025-08-05 22:51 抗战史上的今天
相关推荐 -
印度向特朗普叫屈:土耳其也买啊,怎么不罚 评论 143窃取华为秘密被重判,中国芯没有捷径 评论 301“美国无法强迫中国,还送了份‘大而美’的礼物” 评论 97特朗普欲当面施压,韩方想出条“妙计” 评论 43绑架、纵火、抢劫……中企还能在马里做生意吗? 评论 192最新闻 Hot
-
第一个掏钱的是:荷兰
-
“紧盯中国登月节点”,NASA又急了
-
“如果不是美国施压,绝对不会考虑这个项目”
-
“全球贸易一体化史上的黑暗日”
-
佩斯科夫:俄方在这方面已不再有任何限制
-
印度向特朗普叫屈:土耳其也买啊,怎么不罚
-
米莱三连否决:醒醒,没钱
-
瑞士钟表巨头哭诉:不在中国造已经很贵了,这谁顶得住
-
冯德莱恩投降原因被曝光:怕…
-
巴西继续硬刚:软禁!
-
“全面占领加沙”,以军士兵的妈妈们怒了
-
“美国无法强迫中国,还送了份‘大而美’的礼物”
-
石破茂:特朗普可不是一般人,有书面协议反而不好
-
“世界仍在苦追昨日,中国轻舟已过万重山”
-
“特朗普关税不划算,还是从东南亚回到中国造”
-
点名加拿大,美贸易代表:中国反击美国,你也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