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倬云:何为中国?
问:怎样理解中国的文官制度?
答:中国从汉朝起就讲“经明行修”:通晓经学、品行端正的人,就是“士”。但是他们要想进入太学,就需要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他们会选一部经典作为自己修读的专业,要保证学术思考能力过关——就像我们写论文一样。太学毕业后,这些人回到家乡:大概有十分之一的人可能会被推荐到地方政府,从基层开始,逐步升迁,最终进入中央政府。
如此情形之下,这些知识分子除了必须具备“经明行修”的基本素养,还要有“牧民之责”。按照《论语》的意见,候补官员如果能够做到修己,再进一步做到安民——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有德行和能力,就足以治理国家。《论语》的盼望不仅仅是“安民”,还有“安百姓”——此处“百姓”的意思是“百族”,也就是许多其他族群。到了那一阶段,就是从一般的国家终于开展为“天下国家”。只是,儒家也觉得这一理想实在遥远,所以不一定能做到,甚至不必马上做到安顿整个“天下”。
问: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资本主义,这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做了分析。您的观点是什么?几年前,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一书中提出“欧洲例外论”,您怎么看待他的研究?
答:先将你的问题和前面我们的讨论联系为一。如上所说,儒家“治天下”或者“安百姓”,是个遥远的理想。一般的情况,只要知道小康之世,政府亲民,百姓安乐,也就是相当好的结果了。这种理想的儒家不设想中国担任天下共主的责任,因为那是“大同”的时代,《礼记》的《礼运?大同篇》明白说了:先做到“小康”,这是目前的要务,别想管得太远。这一自我设限,实际上是每个王朝都希望做到的常态。另一境界,必须在中国能够做到“完美的小康”之后,再看看自己能不能管理天下——中国儒家真正的理想不是想做霸主,最多管到四邻,互相不侵不犯。明太祖立国之后就宣告,四邻有十四个“不征之国”,也就等于宣称“你不犯我,我不管你”,彼此睦邻共存。明成祖派遣舰队“下西洋”,先后六次大舰队航行,没有灭掉任何一个国家。明朝的如此作为,就是摆明了:我们不是天下的共主,只是一个“老大哥”而已。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与今日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相比,西洋的历史则是摆明了由贸易取得最大程度的利润:经济获利为第一步,下一步即是“通盘接收”,乃是贸易转为殖民,以完成全盘的掠夺。从16、17世纪开始,西洋人经过远航,纷纷割占世界各地,那是一个全盘征服的制度,而用“天下国家”的口号作为借口。这种“天下国家”,以力量为本钱,而不是以治理、安顿为目的。
资本主义的趋利,是“极限的获利”。中国“精耕细作”基础的农业经济,只是家门口自家土地的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中国制度是大家共有“天下”;资本主义的制度,则是“唯我独尊”——做不到统一的时候,至少要做到一方之霸,这就是自从罗马治世(Pax Romana)以至今日大英帝国的霸权(Pax Britannica)或美式霸权(Pax Americana)。中国式的天下是农业的,不会想到全球都是农田;欧美式资本主义的“天下”则是赚钱唯恐不多,财富没有止境,那才是真正走到极限才停止的制度。
明朝生产力强大,也开展了多方面的生产活动,确实有可能从农业经济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现代性”也可以解释统治阶层专政和知识群体理想之间出现的巨大裂痕,并引发诸如东林儒者的群众活动等现象。经济史学家和社会史学家都已经注意到明代的都市化现象,尤其在江南及华南一带有显著的开拓。
我认为,明代几乎可以和欧洲的商业化社会个别而平行地发展。只是为何明代没有走向欧洲同样的历史途径?
我的观点是,第一大原因是生产力:机器生产当然比手工生产快,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明朝而言,为什么要大量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到哪里去?为什么欧洲需要市场,中国不需要市场?因为中国可以自给自足——村子里卖不动就到镇里卖,镇里卖不动就到县里卖,这就足够了。
但是西方从西班牙开始,到英国、美国,是要将生产的商货转卖他人以赚取财富。购买商品供自己消费是一回事,中间并不产生利益。转手是另一回事,这是有利润的——船跑得越快,商业利润越大、赚得越多;拿到商品的成本越小,赚得越多。所以,欧洲人发展出来的模式是:商业资本主义+工业机械化生产。工业机械化来自两方面:一个是矿场里拉煤的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个是船上加一个机轮,跑得快、跑得远——这两样东西都是为了生产出廉价的产品,卖到他方赚大笔的钱。可以说,这是“另一种方式的游牧”,他们的掠夺不靠传统的鸣镝、快马,而是凭借机械和商品。
萨凡纳号是帆船和轮船的混合体,航行时的主要动力仍然来自风帆,但是它安装了蒸汽机和明轮作为辅助动力。
问:古代历史上的东西方贸易,虽然主要是穆斯林在中间做转口,但是中国的大宗商品卖出去依然会产生巨大的利润,白银持续流入。既然有这样的外销渠道和大市场,中国为什么没有把这个轮子转起来,更没有转得更快呢?
答:从宋代开始,官方介入榷、监等类生产事业。榷、监中的工作人员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皇室成员或来自功勋家族,他们不隶属于一般的政府官僚组织,而是以皇家专营的方式维持特权。好处是:既然他们是特殊人员,日久以后,多少有点专业训练;他们手下的技工,也因为职业相当有保障,愿意专心致志地改良产品。我以为如上这些条件,使得宋代的手工业和专业生产能够提供大量的产品——不仅内销,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外销至东亚乃至印度洋。因此,宋代这种产业的数量,在全世界的生产当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上述“官办企业”,例如烧瓷、冶金等,生产量大,利润也厚;所得利润则用于供应皇家与贵族生活,并没有将资本投入再生产或企业的升级。宋代的外贸,在全世界贸易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俨然一如今日中国的生产能力在世界名列前茅。我们可以将前述“国有企业体制”称为资本主义以前的“前资本主义”或“类资本主义”。自宋以后,这种体制在中国维持不断;到明代,是太监代表皇权监督产业;在清代,是内务府独占产业。数百年来的专断,这种体制惰性逐渐显现,而且成为痼疾,以至于不再可能转化为健全的市场体制下出现的资本主义。
问:葛兆光教授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历史上有四次改变“天下观”或世界观的方法和机会,可以使中国走出中国,重新打开眼界、认识世界(最早一次机会是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汉代,第二次是宋代,第三次是在横跨欧亚建立帝国的蒙元时代,第四次则是晚明传教士带来新的世界地图和世界知识的时候)。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没有改变中国认识世界的观念。您的观点呢?
答:我认为,汉代为“天下”之一环,已是显示这种现象的初阶;唐代更是一个相当活泼的国际化时代,承受外力影响更深,众声喧哗,五彩缤纷。几乎所有“旧大陆”的教派都进入中国。甚至有的整个族群逐渐迁入中国,终于融为中国人口之一部分。
最可注意者,则是多种外来宗教进入中国:有的在中国存留,有的在中国改变——例如,波斯的拜火教与中亚的拜火教就在这里合而为一;还有祆教和东方教派的基督教,最后是回教,都是各教并存、进入中国的现象。
唐代对后世的影响很宽、很长、很远,但是在思想领域后来慢慢退至拜火教与佛教。佛教本来宗派很多,后来主要集中在两个:一个是禅宗,另一个是律宗,进入中国以后简化了。
道教反而开始分化,一部分是道教本身的演变,例如在南北朝时道教有内、外两个,等等;另一部分则接受了佛教的影响。在唐代,佛、道二教比肩而行,彼此影响。那一时代,文化潮流、思想观念的交融过程复杂,也活力非凡。
- 原标题:许倬云:何为中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抗战史上的今天:8月3日
2025-08-07 19:4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8月2日
2025-08-07 22:21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8月1日
2025-08-07 19:5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31日
2025-08-07 17:29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30日
2025-08-07 17:23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9日
2025-08-07 17:13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8日
2025-08-07 17:4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7日
2025-08-07 19:02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6日
2025-08-07 22:5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5日
2025-08-07 22:41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4日
2025-08-07 17:5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3日
2025-08-07 03:20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2日
2025-08-07 22:32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1日
2025-08-07 21:5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0日
2025-08-07 22:2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19日
2025-08-07 22:3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18日
2025-08-07 22:56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17日
2025-08-07 22:2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16日
2025-08-07 21:53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15日
2025-08-07 22:51 抗战史上的今天
相关推荐 -
这项天才工程师量产计划,已经执行10年了 评论 20中国霸榜开源AI,美业界掀起“团战” 评论 30美国又要砍经费,反对者吵吵:不能让给中俄 评论 53“非洲是时候完全转向中国了,助其成为全球顶流” 评论 97250%!特朗普再挥关税大棒,“迄今为止最高威胁” 评论 255最新闻 Hot